close

       這是第三次前往新光醫院帶領工作坊,藉由前兩次的經驗,阿馨做了課程的調整,改用體驗教育平面遊戲作切入點,結構性較強、學習的連結較強,並且規避掉專業人員對於肢體開發、表演演練的排斥、尷尬感。我也努力地不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,和新的一批學員一同進行工作坊。

       這次的對象是群實習醫生,原本報名的24名,實到12名,隨時on call狀態。多數為被半強迫的要求要參加,幾乎沒有人知道來這邊要做什麼。我們先圍圈坐著聊聊,說說彼此的狀態、為何來這,阿馨並介紹著今天是體驗式的學習,需要大家的投入,也尊重大家的選擇。其中一位實習醫師滿臉倦容,好像隨時會睡著,阿馨問著,昨晚有睡嗎?引來學員們的笑聲,我詢問,若是活動過程中你睡著了,需要叫你嗎?他回答,不用叫我,就讓我睡吧。我感覺這開場,給予的是尊重以及了解,並同理大家的狀態,我也從成員們的眼神及姿勢感受到友善跟願意配合。介紹的最後解釋有攝影,目的不是為了做研究,而是看這工作坊的效果好不好,如果真的不好,也會建議醫院不要花經費在沒有效益的課程上,所以邀請大家自然就好。

       第一個活動是”傳遞名字”,講解規則時,有成員反應好麻煩,大家精神狀況幾乎都不太好,但是卻高達11位成員完成、名字有回到自己身上。我回應著這對阿馨來說是很罕見的狀況,”感覺大家精神狀態不好,但出錯率極低,也反應著大家受的專業訓練讓自己在處理訊息上很精準” 

       第二個活動是”Have you ever”,做些自我揭露,最後也讓每位成員問一個問題。進到下一個活動時,阿馨稍微說明了生理上的風險、心理上的風險,當作老鼠夾活動的引言。

        第三個活動要進老鼠夾信任活動,活動前阿馨邀請成員兩兩一組,選擇自己目前較能信任的夥伴,並且在一分鐘內,彼此分享一個還沒跟人說過的小小事件。分享時氣氛挺溫暖活絡。接著阿馨拿出老鼠夾,成員們表情有點驚恐,示範時,阿馨也解釋著,體驗式的學習,大家就是會經驗到聽規則是一回事、自己開始做是一回事。陸續有組別完成練習,包括設定、解除、矇眼解除。過程的氣氛是冷靜的,阿馨詢問大家怎麼完成的,怎麼讓矇眼的夥伴相信自己,怎麼信任對方,有些成員說明因為指示很清楚、語氣很肯定,阿馨也回應,大家其實都很冷靜,也發現,要說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的部分好像更困難,因為已經習慣了,也不覺得這是種能力了。

        接著介紹4F反思法,提供大家參考。

        中場休息十分鐘,阿馨原本要取消延續下去的”地雷陣”活動,想進到矇眼三角形、主人僕人的活動,一開始感受地雷陣難度可能不高,但又想,坐著矇眼解除老鼠夾,跟矇眼赤腳走在有著老鼠夾跟障礙物的道路中,感受還是不同的,而且口語引導跟信任又要更多了,於是還是決定進行地雷陣。

        第四個活動前,阿馨發下眼罩,以及邀請成員抽取撲克牌,依照上面的花色來反思-觀察、感覺、發現或連結。此時參與的成員為九位,阿馨作情境設定,要大家假想這一條路,是從個案接受治療到出院的療程,而兩人一組,矇眼走的夥伴扮演病人,在旁用口語指導的則為醫師先請大家想著,那路途中這些障礙物會是甚麼?會是併發症、藥物反應不良、副作用、其他感染等等。

        同時只會有一組人員上場,其他成員則依照任務撲克牌做觀察。頭一組,聽著扮演醫師的成員說著:把腳打開,再開一點、再開一點,由於阿馨設定的路徑寬度沒有很寬,也想像到成員想用雙腳都在外面的方式通過,立刻補充規則,重述需要走過這療程,因為都在醫院了,此時周圍有聲音說到,不合理啊、體制不合理,阿馨順勢說到,但現在我們就在這樣的醫療體制裡,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和病人一同走過療程!

       由於情境設定,讓一些醫療情境的用語出現在我們對談內容,”病人覺得醫生怎麼樣?” “醫生完成療程的感觸是?” “在療程中有什麼像老鼠夾,風險較高 的?”  過程中阿馨也讓上一組的成員重新調整病況,隨著體驗,矇眼的夥伴不曉得路徑的改變,但醫師是眼睜睜的看著改變,阿馨則從旁再塑造情境,”這時醫生看到病況改變了,像是看著X光片、醫檢報告,”要怎麼開始療程呢?”  體驗過程大家投入程度很高,有夥伴在療程中時,也都關注其中。

        其中有一組連續碰到三次老鼠夾,這位醫師同時照顧兩名病人(同時有兩名成員矇眼從路徑兩端進入、交錯而過),事後分享時,扮演醫師的成員說,其實在第一次出錯時,心裡很慌,阿馨馬上說,可是看不出來呢!因為感覺很穩重,但也以此延伸,若在醫療情境發生了第一次錯誤時,該怎麼辦? 有成員說可以找學長,我接著問,這是可以說的嗎?說得出口的嗎? "但是第一次出錯還不會太大,若出到第二次、第三次的話,就更嚴重了!!!” 

       地雷陣的活動告一段落,邀請成員分享,此時發現有抽撲克牌的確有助於成員在一開始時使用反思的語言,擷取觀察到的、感覺到的、發現到的、有所連結的;其中感覺較深刻的是發現不單是病人要信任醫師,醫師也是要信任病人,在採取不同療程時彼此要真的有共識,才能一起完成;也有成員發現到過程中醫師、病人口語互動較多的,整體療程進行的狀況較好,例如病人也會回應說聽不懂、腳要怎麼放,此時醫師能給予更明確的指導語。另外的發現是,有兩種處遇方式,一種是迴避風險,一種是跨過風險,迴避風險的會花較長的時間,感覺較像內科診療,而跨過風險較快,或是周圍都是老鼠夾(困難病情)時,不得以採取的高風險療程。此外,剛剛同時照顧兩名個案的醫師也回饋,在執行過程時跟想像的不一樣,發現自己對於兩個病人使用的語言跟方式是一樣的,但沒有考量到病人需求不同,同樣的指導語卻有不同的回應。

        阿馨回饋著,要能完成療程還有非常基礎的要素,在於扮演病人及扮演醫師的人,都有共通的語言系統,知道腳抬起來代表甚麼意思、知道跨步是甚麼意思,有沒有可能在診療間下醫囑時,其實病人並不懂得我們在說什麼呢?而病人也不敢說”我不懂”。此時要能確認、使用彼此都懂的語彙,若是發現療程不順,有可能像今天的經驗,不瞭解疾病的病人並不懂得我們使用的專業用語,我們得找到彼此能夠一起工作的方式。

        結束地雷陣,第五個活動為矇眼三角形,限時15分鐘要完成;十多分鐘時即完成非常接近正三角形的三角形,阿馨詢問,是否在醫療情境中會發生醫師跟病人都矇眼的狀態,成員說常常有,另位成員則說,因為有很多病因、病程其實都沒有非常明朗、明確,但的確有些疾病的治療方式是明確的,就像這三角形。而可能當我們工作久了,會忘記,我們其實也是握著繩子跟病人一起找尋療法、答案的人,希望這經驗能在未來某些時刻,提醒大家。

       最後,邀請大家填寫問卷,謝謝大家、下課。 

        今天整體來說,氣氛沒有非常的活絡,沒有非常瘋狂,我想也是我受到大家狀態的影響,選擇較舒服、緩和的方式帶領,氣氛較為輕鬆;而地雷陣的連結效果很好,其中也有角色扮演,我就沒再安插主人僕人、雕塑的練習項目,今天有體驗及討論到信任及溝通,感覺起來連結性比上一次要多一些,也有可能因為是黃金團體的大小,造成如此的學習效果。課後課程紀錄問阿馨,若是照這樣課程設計,若真的來了24人,還能操作嗎?因為感覺就是適合較少人數的課程;阿馨回答,若人數較多也有人數較多的帶法,同時讓更多組別能夠體驗。

        很開心參與新光醫院三次的醫病溝通工作坊,若是未來能夠不限定內容、不需要阿馨先寫企劃書設計好帶領內容,我相信能夠更流暢的,能夠讓我到場視人數、成員狀態、互動情境,而選擇適合的體驗活動進行,以達到課程設計的目標!!^^

arrow
arrow

    阿馨(Hsin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